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这种病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,因此,患者的皮肤黏膜及内脏等都具有出血的倾向,由此可见,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对患者健康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。因此,专家建议我们要对常见的出血部位有所了解,以便能够减少疾病带来的危害。
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常见的出血部位及正确的护理方法如下:
1.口腔粘膜、舌、齿龈出血:加强口腔护理,预防口腔感染。定时以复方硼酸溶液或洗必泰漱口,保持口腔环境的清洁度减少继发感染。齿龈及舌体易出现血泡、小血泡一般无须处理。大血泡可用无菌空针抽吸积血后,局部以纱布卷加压至出血停止。
2.鼻衄:少量鼻出血用简易止血法,即刻用干棉球填塞出血侧鼻腔,可同时加冷敷;大量鼻出血在简易止血的同时请五官科专科医师实施止鼻血术,迅速做好物品的准备并协助医师操作,注意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。止鼻血术后,继续观察止血效果及有无再次发生出血。
3.消化道出血:头晕、口渴、恶心等症状常是呕血的先兆;肠鸣音增强,腹胀常是便血的先兆,应注意观察。一旦发生消化道出血,应严密观察记录腹胀恶心、呕吐、排便的次数以及呕吐物、大便的颜色和性状。应专人护理,每30分钟测量血压、脉搏、心率一次,同时要注意观察病人尿量,皮肤色泽及肢端温度变化等失血性休克的早期征象,及时通知医师并配合抢救处置,做好输液、输血准备工作。
4.颅内出血:严密观察颅内出血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征象,如突然剧烈头痛、呕吐或可有大小便失禁,偏瘫和意识障碍应及时报告医师并注意测量、记录血压、脉搏、呼吸、体温及瞳孔的异常变化。配合医师进行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的监测及脑脊液检验。病人头痛、呕吐和烦躁不安应配合医师积极采用降颅内压措施,但注意禁用吗啡、哌替啶及冬眠灵等药物。
专家提醒,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家属,都应该随时注意观察皮肤、粘膜、消化道、泌尿生殖道及颅脑等部位的出血倾向,一旦发生大出血的征象应立即通知医师并给予及时地对症处理。
针对患有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患者,不仅要了解出血部位的护理,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好疾病的护理工作,以免不良生活习惯影响到患者的病情。同时, 患者还应该根据自己的病情及时做好治疗准备,只有及早治疗,才能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。